@KTzone » 消閒 - 會員聊天 » 諾 貝 爾


2009-12-11 17:13 lacy
諾 貝 爾

[align=center][font=標楷體][color=#800080][u]諾 貝 爾[/u][/color][/font][/align][align=left][font=標楷體][color=#ff0080]文:小罐子老師[/color][/font][/align][align=center][b][font=標楷體][size=3][color=#008080]「有錢不能使人幸福,幸福的泉源只有一個 — 使別人得到幸福。」[/color][/size][/font][font=新細明體][color=#008080] [/color][/font][/b][/align]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[b][font=新細明體][i]阿弗雷德˙諾貝爾 (Alfred Nobel)[/i] [/font][/b]
 
[table=98%][tr][td=1,1,113%][img=180,253]http://www.bud.org.tw/museum/images/s_star07-1.gif[/img][/td][/tr][/table][b] [font=新細明體] [color=#333399][img=14,14]http://www.bud.org.tw/images/Ball.gif[/img] 什麼是諾貝爾獎[/color]
[/font][/b][font=新細明體][/font]
[font=新細明體]去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由華裔作家高行健獲得這項殊榮,透過媒體的報導,許多小朋友注意到這則新聞,同時對「[color=#ff0000]諾貝爾獎[/color]」產生好奇。諾貝爾獎是依據瑞典的科學家[/font]—[font=新細明體]阿弗雷德˙諾貝爾的[color=#0000ff]遺囑[/color]所設立。自[/font]1901[font=新細明體]年起,每年對於[color=#ff00ff]物理、化學、生理或醫學、文學、和平[/color]五個項目,具有重大發明或貢獻的人,頒予獎金。[/font]1968[font=新細明體]年,瑞典中央銀行為了慶祝成立三百週年,出資創設了「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[color=#ff00ff]經濟[/color]學獎」,就是一般所說的「諾貝爾經濟學獎」。[/font]
[font=新細明體][/font][font=新細明體]這個[/font]6[font=新細明體]個獎項所以深獲重視,不僅是因為獎金豐厚高達[/font]100[font=新細明體]萬美元(約[/font]3,000[font=新細明體]萬台幣),主要更是在於得獎者需符合諾貝爾先生所冀望「為人類帶來最大貢獻」。換句話說,這個獎項是對這些領域有非凡成就者的最高肯定。[/font]
[font=新細明體][/font][font=新細明體]一個科學家為什麼會有一大筆鉅款?又為什麼要設立這些獎項呢?跟小罐子老師一起來看看吧![/font]
[b][font=新細明體][color=#333399][img=14,14]http://www.bud.org.tw/images/Ball.gif[/img] 家學淵源,多才多藝[/color][/font]
[/b][font=新細明體][img=116,150]http://www.bud.org.tw/museum/images/s_star07-2.gif[/img] 阿弗雷德˙諾貝爾在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,共有8個兄弟姊妹,但只有阿弗雷德和其他3個兄弟存活。阿弗雷德的發明長才可以說是「[color=#0000ff]家學淵源[/color]」,祖先有好幾位是學者,並列名於瑞典的文化史,其中最知名的是發現「淋巴組織」的歐魯夫˙魯德貝克(Olof Rudbeck, 1630~1702),他是十七世紀北歐最有名的科學家兼博物學家。阿弗雷德的父親伊曼紐爾˙諾貝爾天生具有繪畫及機械製圖的才能,既是建築師,也是位機械工程師,他曾研製蒸汽引擎和水雷,並且是軍火製造先鋒者,研究數種爆破石頭的技術;母親安得麗塔,是個堅定而聰慧的女人,即使在阿弗雷德小時候經濟拮据的歲月中,仍能保有樂觀的態度,並一直照顧出生後健康狀況不佳的阿弗雷德。[img=116,144]http://www.bud.org.tw/museum/images/s_star07-3.gif[/img] [/font][align=left][font=新細明體]阿弗雷德[/font]5[font=新細明體]歲時,父親在故鄉的事業失敗,因此決定離開瑞典前往俄羅斯聖彼得堡重新開始,從事軍用機械製造工作。當阿弗雷德[/font]9[font=新細明體]歲那年,父親在俄國的事業已有小成,便將他們接到俄國。由於經營軍火和軍事機械製造,諾貝爾家境逐漸富裕,一家人在聖彼得堡享有很高的生活水平。重視教育的父親為諾貝爾兄弟聘請大學教授級的家教,諾貝爾因此從未進過高等學校,主要經由家庭教師學習而完成教育。家庭教師教導諾貝爾兄弟各類領域的知識,從[color=#ff00ff]物理、化學、數學到文學、哲學和語言[/color]等。這造就諾貝爾不僅是極為優秀的科學家,也在文學和哲學領域頗有造詣,更是位精通瑞典文、俄文、法文、英文和德文的語言天才。[/font][/align][font=新細明體][/font][align=left][font=新細明體]諾貝爾一生中最關心的,除了科學之外便是[color=#0000ff]文學[/color]了,他還曾一度認真考慮轉換跑道成為作家。英國詩人雪萊([/font]P. B. Shelly[font=新細明體])及拜倫([/font]L. Byron[font=新細明體])的作品感動他最深,尤其是雪萊,在諾貝爾少年時期便對他詩中豐富的想像力、追求世界和平的博愛思想所折服,這些可能是他日後設立文學以及和平獎的原因。[/font][/align][font=新細明體][b][align=left][color=#333399][img=14,14]http://www.bud.org.tw/images/Ball.gif[/img] 硝化甘油與黃色炸藥[/color][/align][/b][/font][align=left]1850[font=新細明體]年,十七歲的阿弗雷德奉父親之命,前往西歐及美國進行[color=#0000ff]研究之旅[/color]。[/font]1852[font=新細明體]年,阿弗雷德回到聖彼得堡,與二位哥哥共同協助父親工廠的研究開發工作。[/font]1853[font=新細明體]年,克里米亞戰爭爆發,「諾貝爾父子鋼鐵機械製造公司」因生產大量軍用物資供應俄軍而賺了不少錢,但在[/font]1856[font=新細明體]年戰爭結束後,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去世,新政府片面毀約,這使得公司不久後宣布破產。[/font][/align][font=新細明體][/font][align=left][font=新細明體]家庭事業的停擺,反而使得諾貝爾父子開始有餘力研究新的爆破材料。阿弗雷德的化學老師曾提起過一種炸藥物質[/font]--[font=新細明體][color=#0000ff]硝化甘油[/color],它的化學構成當時並不完全清楚,只知是一種威力大但不穩定的爆炸物。於是阿弗雷德開始實驗研究,他發現少量的硝化甘油在同時受熱或受捶擊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爆炸,否則只會產生燃燒,但在實際工程運用(如岩石爆破)時,讓較大量的硝化甘油一次受捶擊或同時受熱會是個很大的技術問題。所以,他訂定的研究目標有二:一是要找出油狀炸藥的安全起爆法;二是要在不減少爆炸威力的前提下,改變炸藥的形狀,將危險性降到最低。[/font][/align][font=新細明體][/font][align=right][font=新細明體][table=65%][tr][td=1,1,50%][img=205,208]http://www.bud.org.tw/museum/images/s_star07-4.gif[/img][/td][td=1,1,50%][img=310,209]http://www.bud.org.tw/museum/images/s_star07-5.jpg[/img][/td][/tr][tr][td=1,1,50%][size=2][color=#008000]<諾貝爾的家, 有著冬日的花園>[/color][/size][/td][td=1,1,50%][size=2][color=#008000]<諾貝爾的化學實驗室之一>[/color][/size][/td][/tr][/table][/font][/align][font=新細明體][/font][align=left][font=新細明體]最先的成就是在[/font]1865[font=新細明體]年「[color=#0000ff]雷管[/color]」的發明。為了要能夠將一定份量的硝化甘油引爆,他製作了栓緊密封的黑色火藥管,並將之置放於硝化甘油之中,如此,藉著管子的爆炸來引發硝化甘油更強烈的完全爆炸。這種能使火藥(不僅限於硝化甘油)完全爆發的裝置便是「雷管」。雷管的發明,導出了爆炸技術的「起爆原理」,也奠定了這方面的技術及日後的發展基礎。這種油狀炸藥讓各國需要爆破的工程,進度加快很多,因此訂單蜂擁而至,公司的生意十分興隆。[/font][/align][font=新細明體][/font][align=left][font=新細明體]硝化甘油雖然已能安全起爆,但是不耐搖晃撞擊、對溫度變化敏感的特性,讓搬運、儲存成為一個頭痛的大問題。[/font]1864[font=新細明體]年[/font]9[font=新細明體]月[/font]3[font=新細明體]日,諾貝爾新建的硝化甘油工廠發生爆炸,弟弟埃米爾也在爆炸中喪生,世界各地的交通工具、[/font] [font=新細明體]倉庫、工廠也不斷傳來可怕的爆炸事故。儘管這油狀炸藥的性能優於一般火藥,但社會人士及買主卻因此籠罩在恐怖的陰影中。阿弗雷德因此再投入研究,想要找出不減少爆炸威力,而又能夠提高安全度且容易搬運的方法,最好是把硝化甘油變成固體。他試了許多材料:紙、木屑、煤塊、乾泥、石膏、黏土等。最後利用矽藻土來混合硝化甘油,果然,它可以吸收比本身多三倍的硝化甘油,成為像黏土一樣軟硬適中的塊狀物體,從高處投落、製成小粒放在鐵板上敲擊都不會爆炸。阿弗雷得將之命名為[/font]"Dynamite"[font=新細明體](中譯名為「[color=#ff0000]黃色炸藥[/color]」或「[color=#ff0000]矽藻土炸藥[/color]」)。從此,硝化甘油以固態呈現於世人面前,無謂的傷亡事件也大大減少了。[/font][/align][font=新細明體][/font][align=left][font=新細明體]在發明矽藻土炸藥之後的數年間,諾貝爾的工廠與其組織都按部就班發展,除了研究事業,阿弗雷德還必須經常奔波各國推動商務,過著忙碌的生活。就在此時,他的勢力與財產基礎開始奠基,炸藥王國從此底定。[/font][/align][b][font=新細明體][/font][/b][align=left][b][font=新細明體][color=#333399][img=14,14]http://www.bud.org.tw/images/Ball.gif[/img] 威力更大的炸藥 [/color][/font][/b][/align][b][font=新細明體][/font][/b][align=left]1875[font=新細明體]年,在偶然的機會下,他發現硝酸纖維素(棉火藥)及硝化甘油這兩種爆炸物質可以完全溶合,成為一種類似果凍般軟硬的膠質合成物,而且在運輸或使用的安全性上與矽藻土炸藥不相上下,威力更強且不怕潮濕,這種炸藥叫做「[color=#0000ff]明膠炸藥[/color]」。明膠炸藥之後,阿弗雷德於[/font]1887[font=新細明體]年又發明了「無煙炸藥」。無煙炸藥的優點是爆炸後無殘渣且近於無煙。[/font][/align][font=新細明體][/font][align=left][font=新細明體]諾貝爾發明炸藥當時,正是工業與城市高度發展的時候,擁有可降低[color=#ff0080]岩石爆破[/color]和[color=#ff0080]開挖山洞[/color]的成本技術的人,當然賺足了荷包。到阿弗雷德去世的[/font]1896[font=新細明體]年,諾貝爾系列的公司已分佈於瑞典、挪威、德國,奧國、法國、英國、美國、南非等二十個國家,工廠數有九十三家,年度生產量為六萬六千五百噸炸藥。[/font][/align][font=新細明體][/font][b][align=left][color=#333399][img=14,14]http://www.bud.org.tw/images/Ball.gif[/img] 350[/color][font=新細明體][color=#333399]項發明專利[/color][/font][/align][font=新細明體][/font][/b][font=新細明體][/font][align=left][font=新細明體]諾貝爾畢生共取得全球超過[/font]350[font=新細明體]項的[color=#0000ff]發明專利[/color],除了炸藥,對於使用硝化甘油的導火線、無聲鎗砲、金屬的硬化處理、銲接、熔接,以及子彈的安定、使用瓦斯的海底裝備及其安全性、救助海難用火箭等,都有理論與實際的成就;他在人造橡膠、人造皮革及以硝化纖維素為基礎製造真漆或染料、人造寶石等方面的實驗研究雖然沒有直接的成果,但因有他的研究成果作為基礎,才導致後世的成功。[/font][/align][font=新細明體][b][align=left][color=#333399][img=14,14]http://www.bud.org.tw/images/Ball.gif[/img] 最後的遺書[/color][/align][/b][/font][align=left]1896[font=新細明體]年[/font]12[font=新細明體]月[/font]10[font=新細明體]日諾貝爾因心血管疾病死於義大利寓所,留下在當時價值約[/font]400[font=新細明體]萬美元的資產,這筆錢約等於現今[/font]1[font=新細明體]億[/font]7,300[font=新細明體]萬美元(約[/font]52[font=新細明體]億台幣)的價值。諾貝爾在去世前十年的時間裡曾先後寫了三封內容不同的遺書,前兩封都因[/font]1895[font=新細明體]年的第三封而失效。他最終的遺囑如下:[/font][/align][font=標楷體][align=left]「[color=#800000]本人經過審慎考慮之後,關於我死後財產作如下的分配:(接著是其贈與個人的名單,略)…,其餘換成現款,作如下的處置:遺書執行人可投資於有價證券作為基金,將每一年所得的利息授與在前一個年度對人類社會有最大貢獻的人。該利息分成五等分,分別頒給對物理學有重大發明或發現者;在化學上有重大發現或改良者;在生理學或醫學上有重大發現;在文學上朝向理想主義而有最優良之作品問世者;調停各國間之糾紛,廢止或縮小目前之軍備,並對和平會議的組織盡最大、最好的努力者。…[/color]」[/align][/font][font=新細明體][/font]
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諾 貝 爾
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5.5.0  © 2001-2006 Comsenz Inc.